一般合理的公設比需視房子不同類型而定
公寓: 5~10%
華廈: 10~20%
電梯大樓社區: 25~35%
大陸採用的是「得房率」,例如得房率70%表示扣除公設後,實際可使用面積為70%。
日本採用「專有面積」,買屋買的是室內實際使用坪數,電梯、雨遮、陽台或公設,並不計入坪,也就沒有台灣公設比、虛坪是否分開計價的問題。
台灣採用權狀面積,包括主建物、電梯、雨遮、陽台、公設及車位,這樣混在一起容易使人混淆,搞不清楚到底實際可使用坪數有多少、房子單價計算上也容易失真。
舉例來說:
一個總價1200萬電梯大樓的物件,權狀面積30坪,主建物19坪,陽台1坪,雨遮1坪,公共設施9坪
在台灣,會表示成「權狀面積30坪電梯大樓,總價1200萬」,這容易讓人自動推估單價40萬(=總價1200萬/權狀30坪)
在日本,會表示成「專用面積19坪電梯大樓,總價1200萬」,這容易讓人自動推估單價63.15萬(總價1200萬/專用面積19坪)
同一個物件,放在日本或台灣的表現方式大大不同,也會造成購屋者的觀感不同。兩者看似差很大,讓人感覺日本房子好貴,台灣房子好便宜,但實際是同一個物件,總價一樣,使用空間也一樣!
我自己喜歡計算「我實際可使用面積之單價」,也就是把總價、使用面積(主建物加陽台)來綜合考量,因為已經把公設、雨遮等無法使用的權狀面積排除在外,這方式用在物件間的比較特別好用。
舉例來說,一個總價1200萬電梯大樓的物件,權狀面積30坪,主建物19坪,陽台1坪,雨遮1坪,公共設施9坪,我自己計算單價為60萬(總價1200/(19+1))
不同的物件都用此法來將單價標準化,就不用被公設、雨遮等一堆數字煩死,這樣就容易了解多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